歷時七年的作品《三國志》。陳斐儀攝
在巴黎展出的作品漢光瓷山水微書《道德經》。受訪者供圖
作者僅憑肉眼裸視書寫,觀者卻需要用放大鏡才能看清的陶瓷微書作品。陳斐儀攝
走進王芝文的陶瓷微書藝術館,毋寧說走進了一座微型藝術博物館。不同空間展覽各式各樣的陶瓷微書作品:茶杯、瓷盤、花瓶、掛幕……小小瓷器上蘊含大干坤。
你相信嗎? 1平方公分的瓷面上可以寫下100多個漢字。記者手持放大鏡對著陶瓷一件件細看,放大鏡下的漢字精緻入微、纖毫畢現,書寫行雲流水、力度不一;移開放大鏡,密密麻麻的漢字竟“顯山露水”,山勢起伏、層層疊疊,猶如一幅山景水墨畫。
月餘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計畫代表性傳承人王芝文創作的兩件作品入選「從北京到巴黎-中法藝術家奧林匹克行」中國藝術大展,再次讓這個國家級非遺計畫亮相國外、驚人世界。這項將中國兩大藝術形式──微書與陶瓷完美融合的技藝,創立於王芝文,亦發揚於他。
王芝文口中的日常「芝麻綠豆大」的工作,實則是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凝聚在方寸之間。陶瓷微書作品頻頻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不僅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讚譽,也激發了全球許多藝術愛好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
●南方日報記者陳斐儀
匠心獨運難火煉出真「金」
陶瓷工藝和微書技藝在中國的歷史上由來已久,而兩者相結合創造出的陶瓷微書這一獨特藝術形式,則是20世紀末才出現的。
自小對書法、美術等藝術感興趣的王芝文不僅寫得一手好字,還喜歡研讀古人的經典著作,在接觸了中國書法藝術之一的微書後,更是深深沉迷其中。微書,乃極微小的書法,修練需心手合一,裸眼運筆。一筆一畫需精細入微,清晰可辨,練習過程費心費力。因此,自古精通此藝者寥寥無幾。
上世紀80年代,王芝文被分配到陶瓷廠負責設計工作,在那裡系統學習了彩瓷工藝後,一個「奇思」在他腦中萌發:何不將微書寫於陶瓷之上。這個想法打破了傳統,將微書藝術從絹布、紙面移至陶瓷之上,可謂是「前無古人」的創舉。王芝文的創作之路由此開啟。
王芝文向記者介紹,陶瓷微書創作首先要選用與表達內容意境相近的瓷板、瓶、盤、壺、盅,普通瓷器與漢光瓷器、玉瓷器;然後需要根據作品的藝術形態與載體材質,自製書寫工具,如書寫字體剛勁的狼毫,字體圓潤的羊毫以及狼毫和羊毫結合的微毫筆;同時,書寫微書對墨水的要求也很高,需要選擇適宜在瓷器釉面上書寫的墨水,選擇各款耐高溫色料作畫。
創作工具是一方面,作品能否經過高溫反覆燒製而完整「出爐」則決定了作品的成敗。記者觀察到,在陶瓷微書藝術館的一層,擺放著幾十件燒製失敗的陶瓷微書作品,這些作品有的瓷面帶輕微裂痕,有的是裂璺縱橫。
王芝文表示,用耐高溫的釉墨色料書寫作畫後,每一件陶瓷微書作品,都需要經過3次燒製:第一次是燒成坯,第二次是上墨後燒,第三次是上了顏色再燒。 「瓷器要反覆入窯焙燒,才能使色墨融入釉層而形成畫面。一旦焙燒的過程中形成裂痕,作品就宣告失敗了。」
回憶起創下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作品《三國志》的燒製過程,王芝文仍十分激動,「回想起燒製《三國志》的最後階段,真的十分煎熬,直到作品成功燒製出來,我才放下了心中的大石頭。的高峰。
以萬物為題書寫萬水千山
作者僅憑肉眼裸視書寫,觀者卻需要用放大鏡才能看清,是陶瓷微書被稱為「奇蹟」的所在。細細欣賞陶瓷微書作品,內容多是中國古代詩詞和古典文學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王芝文將書法與國畫結合,陶瓷作品裡部分甚至整體畫面由微書構成,或以字配畫,或用字組畫,形成「遠看是畫,近看是字,字中有畫,畫中有字」的藝術效果。
記者遠觀一個陶瓷微書作品,山脈重巒疊嶂,上深下淺,彷彿雲霧籠罩山間;拿起放大鏡細看,山峰全由微小文字組成,內容竟是那描繪奇峰峻嶺的唐詩宋詞,讓人好不驚嘆!王芝文向記者介紹,要表現出山峰的深淺濃淡、遠近層次感,在「寫山」的不同部位時用墨、用筆和寫字力度上都有所不同。
可以說,陶瓷微書不是簡單的書法作品,更是一件精妙的美學藝術品。當微小的文字與龐大的畫面相融相成,集「詩、書、畫、瓷」為一體,糅合了中國畫工筆技藝、彩瓷的勾勒填色、洗染等技法,將山林樹木、花鳥蟲魚等都納入創作題材,作者以陶瓷為板,用筆書寫萬水千山,繪就大千世界。
陶瓷微書要求藝術家藝術修養方面具備紮實的書法功底、繪畫基礎和文學素養,身體方面需具備洞幽察微的優秀視力,吸氣運功時心無旁騖,氣成於手見於筆,墨出於筆見於心,避開喧囂。王芝文向記者透露,他通常在午夜萬籟俱寂之時開始創作,直至晨光熹微,這段時間是他專注於創作的寶貴時段。
王芝文的學生、陶瓷微書市級非遺傳承人林賾已從藝20多年,他表示,鑽研陶瓷微書技藝最核心的部分是要「有一顆靜下來的心和堅持的韌性」。林賾認為,創作陶瓷微書的技法技術固然重要,但能否全心投入並耐得住寂寞,才是最大的考驗。
林賾表示,陶瓷微書計畫在傳承上也面臨挑戰,陶瓷微書的創作需要長時間專注地精細操作,對耐心和毅力的要求極高,年輕一代往往難以長久地堅持。 「我年輕的時候也曾耐不住枯燥乏味選擇放棄陶瓷微書,因此我對年輕人的半途而廢也能理解。」
如今,林賾成為了市級非遺傳承人,他表示,國家對非遺計畫的重視也讓更多的年輕人意識到傳統文化的價值,對非遺的技藝感興趣,這對陶瓷微書的傳承來說是正面的一面。
作品傳四海線上展館開新篇
不只傳承,王芝文在陶瓷微書的傳播推廣上也做了許多努力。這些年,他頻頻代表汕頭乃至中國,在國內外舉辦或參與展覽,將陶瓷微書藝術帶到了世界各地。他的作品不僅在國內受到讚譽,也在國際上贏得了聲譽,並被多個博物館和藝術機構收藏。此外,王芝文也積極參與文化交流活動,向世界各地的人們展示陶瓷微書的獨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蘊。
林賾這些年常跟著老師到世界各地參加展覽,他告訴記者,作品在外國展出時,常有許多外國人拿著放大鏡在作品前細細觀賞很久。 「我們會好奇地詢問他能否看懂漢字,但他們實際上看不懂,只是對這一技藝感到驚訝,覺得不可思議。」林趙笑著說。
在「從北京到巴黎-中法藝術家奧林匹克行」中國藝術大展上,王芝文的作品漢光瓷山水微書《道德經》和天球瓶山水微書《七言律詩》吸引了無數外國觀展者的目光。
在作品《道德經》裡,王芝文依陶瓷器型佈設高山峻嶺,用微書構成雨狀,營造一覽眾山小的意境,作品氣勢恢宏,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藝術感染力;作品《七言律詩》的畫面山光水色賞心悅目,王芝文將微書寫成逶迤山巒,置於上部顯眼位置,詩書畫器融為一體,渾然天成,令觀賞者如入畫境,回味無窮。
王芝文表示,今年是中法建交60週年,也是中法文化旅遊年,是中法文化交流合作特別重要的一年。 「透過陶瓷微書作品的展示,可以讓海外觀眾欣賞到中國傳統書畫的精妙之處,領悟陶瓷藝術的獨特美感,從而增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
他認為,許多海外遊客對陶瓷微書技藝嘖嘖稱奇,說明陶瓷微書作品不僅彰顯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進一步提升了中國文化藝術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除了實體展覽,王芝文也利用現代媒體和網路平台來傳播陶瓷微書藝術。據介紹,為了打造線上展館,王芝文特地聘請了一支經驗豐富的多媒體團隊,他們運用先進的VR和AR技術,將藝術館內的每個角落、每一件作品都進行了三維掃描和建模,無法親臨現場的人們只要掃描專屬二維碼,便可線上逛藝術館,領略陶瓷微書之美。